1、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,一般宜在低溫條件下進行,即最高氣溫≤30℃時為宜。氣溫大于30℃時,應采取相應的降低溫差和減少溫度應力的措施。
2、混凝土的配置,應嚴格掌握各種原材料的配合比。混凝土的攪拌時間,自全部拌合料裝入攪拌筒內(nèi)起到卸料止,一般應不少于1.5~2min。
雨季施工期間,應勤測粗細骨料的含水量,并隨時調整用水量和粗細骨料用量。
3、攪拌后的混凝土,應及時運至澆注地點入模澆筑。在運送過程中,要防止混凝土離析、灰漿流失、坍落度變化等現(xiàn)象,如發(fā)生離析現(xiàn)象,必須進行人工二次拌合后方可如模。
混凝土澆筑要點如下:
1、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,應根據(jù)整體連續(xù)澆筑的要求,結合結構尺寸的大小,鋼筋疏密,混凝土供應條件等具體情況,選用一下三種方法:
1)全面分層。即將整個結構澆筑層分為數(shù)層澆筑,當已澆筑的下層混凝土尚未凝結時,即開始澆筑第二層,如此逐層進行,直至澆筑完成。
2)分段(塊)分層。適用于厚度較薄而面積或長度較大的工程。施工時從底層一端開始澆筑混凝土,進行到一定距離后澆筑第二層,如此依次向前澆筑其他各層。
3)斜面分層:適用于結構的長度超過厚度三倍的工程,振搗工作應從澆筑層的底層開始,逐漸上移,以保證分層混凝土之間的施工質量。
2、當基礎底板厚度超過1.3m時,應采取分層澆筑,分層厚度宜為0.6~1.0m。對于大塊底板,在平面上應分成若干塊施工,以減少收縮和溫度應力,有利于控制裂縫,一般分塊最大尺寸宜為30m左右。
3、為了減少 大體積混凝土底板的內(nèi)外約束,澆筑前宜在基層設置滑移層,為了減少分塊間后澆縫處鋼筋的連接約束,應將鋼筋的連接設置在后澆縫處。
4、分層澆筑時,上層鋼筋的綁扎應在下層混凝土經(jīng)一定養(yǎng)護其強度達到1.2N/mm2,混凝土表面溫度與混凝土澆筑后達到穩(wěn)定時的室外溫差在25℃以下時進行。
5、為了加強分層澆筑層間的結合,可以采取在下層混凝土表面設置鍵槽的辦法,鍵槽可用100mm*100mm的木方每隔1m左右留設。
6、分層澆筑間隔的時間,應以混凝土表面溫度降至大氣平均溫度為好,即水化熱溫升的峰值以后,一般為3~5天,因此間隔時間以大于5天為宜。
7、暑期施工時,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混凝土內(nèi)部的實際溫度。
8、當混凝土的自由傾落高度超過2m時,應采用串筒、溜槽下落,串筒和漏斗的布置應根據(jù)澆筑面積、澆筑速度和鋪平混凝土的能力確定,一般其間距不得大于3m。
9、混凝土應采用機械振搗。振搗棒的操作,要做到“快插慢拔”,在振搗過程中,宜將振動棒上下略有抽動,以使上下振動均勻,每點振搗時間一般以20~30s為宜,但還應視混凝土表面不再顯著下沉、不再出現(xiàn)氣泡、表面泛出灰漿為準。